Bête gardienne du tombeau (zhenmushou 鎮墓獸)

Entre 386 et 534
Terre cuite, Moulage, Polychromie
Statue, Mingqi
Don manuel : Schulmann, Josette

M.C. 9941

东汉时期(25-220年)为了保护陵墓不受恶灵攻击,陵墓中通常会有一个手臂高抬,持矛的兵俑,其矛往往易变质腐坏。西晋(265-316年)时可能是因为葬礼仪式里开始配有面具,镇墓俑的面部也被塑造的更加凶狠狰狞。

这种怪兽模样的守墓者背上长角,在当时的墓葬中变得越来越常见。它被称为镇墓俑,功能也被分为两份,武士俑和天王俑,同时还有一对“镇墓兽”相伴。北齐(557-577年)时,陵墓中一共会放六个小雕像,一对武士俑、一对天王俑和一对镇墓兽。隋朝(581-618年)开始,由佛教四大方位护法和四大天王护法来守护陵墓。


这种人头狗身镇墓兽十分常见,它保留了古代神兽的三角。尺寸相对较大,大量残余的彩色装饰真实呈现了脸部,尤其引人注目。专家认为这种装饰风格的作品往往出现在五世纪下半叶。
六世纪开始,一个人首一个兽首的两只镇墓兽被放在墓室入口处,用来保护墓室,此种习俗一直持续到唐朝末期。

Reference(s) : Art chinois, Musée Cernuschi, acquisitions 1993-2004, Paris Musées/Editions Findakly, 2005, p.82-83.
Gilles Béguin, Le petit peuple des tombes, Paris Musées, 2010, p.43.